t55p1336

标签: 苏联

苏达洛夫工程师在二战时的创意之作—折叠式冲锋枪可太牛了。当时苏德战争爆发,苏联

苏达洛夫工程师在二战时的创意之作—折叠式冲锋枪可太牛了。当时苏德战争爆发,苏联

当时苏德战争爆发,苏联面临生死存亡,急需简单易造的武器。像波波沙冲锋枪虽好用,但耗费工时、结构不够简单,还得用木质枪托,运输和加工都麻烦。1942年,苏达洛夫利用列宁格勒兵工厂现有的材料和机器,造出了折叠式冲锋枪,...
苏联产的机关枪那叫一个厉害。就说NSV机枪,1971年推出,1972年装备部队。

苏联产的机关枪那叫一个厉害。就说NSV机枪,1971年推出,1972年装备部队。

苏联产的机关枪那叫一个厉害。就说NSV机枪,1971年推出,1972年装备部队。它口径12.7毫米,全枪长1560毫米,重25千克,战斗射速达750发/分钟,有效射程2000米。导气式原理,还能左右路供弹。既可以装在坦克炮塔上当车长用机枪...
声东击西·突袭|希特勒要打苏联,却采用了声东击西之计,假装玩打英国。各

声东击西·突袭|希特勒要打苏联,却采用了声东击西之计,假装玩打英国。各

希特勒要打苏联,却采用了声东击西之计,假装玩打英国。各种军用器材和物资运往英吉利海峡。登陆战演习频繁举行。一张张英国地图发到士兵手里。到处贴标语—打到英国去,活捉丘吉尔。同时,还和苏联签订和平友好条约。这一切都...
1958年9月,赫鲁晓夫强烈要求中国政府,立马将国民党空军坠落在中国境内的一枚导

1958年9月,赫鲁晓夫强烈要求中国政府,立马将国民党空军坠落在中国境内的一枚导

1958年9月,赫鲁晓夫强烈要求中国政府,立马将国民党空军坠落在中国境内的一枚导弹送往苏联进行研究。原来此导弹是温州湾空战时,敌方发射的一枚响尾蛇导弹,但其在发射后并没有爆炸,反而坠落在了温州。1958年的金门炮战,当时咱们为了敲打一下台湾的蒋介石集团,顺便也支援一下中东人民的斗争,决定炮击金门。这一打,可把美国人给急坏了,赶紧给台湾撑腰,各种新式武器也悄悄送了过去。其中,就有他们的王牌家伙,“响尾蛇”空空导弹。这玩意儿在当时,绝对是黑科技。它是世界上第一款具备实战能力的红外制导空空导弹,说白了,就是能追着飞机屁股喷出的热气流打,指哪打哪。美国人把它吹得神乎其神,叫“空中杀手”。1958年9月24日,温州湾上空爆发了一场激烈的空战。国民党空军的F-86战机,仗着有“响尾蛇”,气焰嚣张。我军飞行员王自重,在单机对抗12架敌机的绝境下,硬是打下来两架。但不幸的是,他最终被多枚“响尾蛇”导弹击中,壮烈牺牲。这是世界空战史上,第一次用导弹击落飞机的记录。然而,对方发射的5枚导弹里,有几枚并没有爆炸,而是完整地掉在了温州境内。其中一枚,就是被那位老农发现的。这枚没爆炸的“响尾蛇”,对当时的中国来说,简直是天降之宝。要知道,那时候咱们的空空导弹技术基本是一片空白,正跟着苏联仿制性能落后的型号。现在,最先进的美国货直接送到了家门口,这机会能放过吗?导弹被第一时间秘密送往北京,我们的科研人员摩拳擦掌,准备对它进行逆向研究,这个项目代号“55号工程”。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莫斯科,赫鲁晓夫的耳朵里。他一听,高兴坏了。苏联当时也正在研发同类导弹,正愁没有参照物呢。赫鲁晓夫觉得,这简直是“美国人通过中国把样品亲自给我们送上门来了”。于是,他立刻指示驻华大使馆,正式向中国政府提出要求,希望我们把这枚导弹交给苏联研究。他还特别“大方”地承诺,等研究出成果,技术图纸和我们共享,大家一起用美国的技术来为共同利益服务。盟友之间,技术共享,理所应当。但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咱们犹豫了。北京给莫斯科的回复是:“正在搜寻”。赫鲁晓夫等不及,一再催促,我们后来的回复更直接:“我们自己正在研究,因为只有一枚,暂时不能给。等我们研究完了,会主动交换情报。”这就把赫鲁晓夫给惹毛了。在他看来,这简直“不可思议”。他的逻辑很简单:第一,以中国当时的技术水平,根本搞不懂这么复杂的玩意儿,给了也是白给;第二,苏联更需要这个样品来做对比;第三,他觉得苏联对中国够意思了,军事技术、工业图纸,要啥给啥,现在管你要个缴获的战利品,你居然还藏着掖着?赫鲁晓夫的这种想法,恰恰暴露了当时中苏关系的一个核心问题。他始终把自己摆在“老大哥”和“恩主”的位置上,觉得中国就应该对他言听计从。但他忘了,就在这枚导弹事件发生前不久,中国刚刚因为“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事件,严词拒绝了苏联侵犯中国主权的提议。毛主席已经明确表示,中国要独立自主,自己的事自己说了算。所以,这枚导弹,表面上看是个技术问题,深层次里,却是一次关于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碰撞。赫鲁晓夫被拒绝后,怒火中烧,决定给中国点颜色看看。他知道中国当时正急着盼苏联交付P-12型中程弹道导弹的生产资料,这是咱们“两弹一星”工程的重要一环。于是,他授意在华的军事顾问,向中方暗示:你们要是不给“响尾蛇”,那P-12导弹的资料交付,可能会遇到“技术性困难”。面对这种压力,也为了顾全大局,几个月后,我们不得不妥协,将那枚完好的“响尾蛇”导弹送到了苏联。苏联专家拿到导弹后,如获至宝,拆解研究后发现,“响尾蛇”的设计确实比他们自己的精良太多。但就在这时,他们发现一个关键零件不见了,一个纽扣大小的红外线传感器。这是导弹的“眼睛”,没了它,就无法精确制导。苏联人一口咬定,这是中国人故意扣下的。一枚完整的导弹都给你了,我们留一个自己也仿制不出来的传感器有什么用?很可能是在坠落、运输或多次拆解中丢失了。但在当时那种高度不信任的氛围里,解释是苍白的。赫鲁晓夫认定了是中国在耍心眼。这件事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赫鲁晓夫觉得,连美国的导弹技术都不肯分享,那更尖端的原子弹技术,更不能给了。1959年6月20日,苏联单方面撕毁了《国防新技术协定》,停止对中国的核武器研发援助。“响尾蛇”导弹事件,成了中苏关系走向公开破裂的一个关键导火索。没有那个小小的传感器,苏联人还是很快仿制出了自己的K-13空空导弹。而中苏关系彻底闹僵后,为了拉拢中国对抗美国,苏联又在1961年把包括K-13导弹在内的米格-21战斗机全套技术卖给了我们。靠着这份图纸,我们放弃了之前的“55号工程”,成功研制出了中国第一代空空导弹——“霹雳-2”号。
苏联黑海舰队MO-4猎潜艇的武器配置与战斗准备

苏联黑海舰队MO-4猎潜艇的武器配置与战斗准备

苏联黑海舰队MO-4小型猎潜艇后甲板上的水兵正在准备抗击空袭,拍摄于1944年解放克里米亚战役期间。注意该艇后甲板上密集装设的三种不同口径武器。最近的是12.7毫米的德仕卡大口径机枪,其次是45毫米21-K半自动高炮,最远处是...
1944年,6万德军被十倍之数的苏联红军包围,苏军派人去劝降,没曾想,施特默尔曼

1944年,6万德军被十倍之数的苏联红军包围,苏军派人去劝降,没曾想,施特默尔曼

1944年,6万德军被十倍之数的苏联红军包围,苏军派人去劝降,没曾想,施特默尔曼将军却一口回绝:“军人只有战死沙场,没有所谓的被俘!随后,年近60岁的他,端起枪就冲了上去,看着这一幕后,德军士气大增,到最后居然有4万人...
世界上最安全的两个国家,世界纷纷扰扰,但有两个国家却安全感爆棚,这两国分

世界上最安全的两个国家,世界纷纷扰扰,但有两个国家却安全感爆棚,这两国分

世界上最安全的两个国家,世界纷纷扰扰,但有两个国家却安全感爆棚,这两国分别是谁,又凭什么那么安全呢?虽然现在已经二十一世纪,但在全球新闻里,仍然少不了战火和摩擦,中东的硝烟味、欧洲有点紧绷的气氛、亚洲邻里间的小摩擦,总能搅动全球的眼球。但有意思的是,蒙古和美国这俩国家,在这乱哄哄的世界里,却都活得很安稳,不过它们的安全感来的路子,完全不一样。有些国家是靠自己拳头硬,把危险挡在门外,有些则是坐拥天时地利,别人想伸手都够不着。说到底,影响一个国家安全感的,不外乎地理环境、经济底子、政治稳定性,以及和别国的关系。而蒙古和美国,正好一个靠地缘优势“借势保平安”,一个凭硬实力“自己造安全”。蒙古的国土在地图上特别扎眼,面积有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可人口才三百来万,平均下来一平方公里不到俩人。这种人口和资源的分布,注定它没法花大钱养一支庞大军队。经济命脉在矿和畜牧业,铜、煤卖得多,但采矿也带来环境恶化,草原退化、沙尘暴加重,让它不得不把有限的资源,拿去补环境和基础设施的窟窿,更别说大规模发展军工了。目前蒙古的军队规模不大,装备多是老苏联留下的旧货,海军几乎就是象征意义。看着防御力羸弱,但蒙古却没怎么担心打仗,这背后全因它夹在中国和俄罗斯之间。任何要动它念头的人,都得先掂量掂量跟这两个大国对上的后果,风险系数高得吓人。蒙古也不是光坐着等保护,它在国际上还是挺活跃的,比如派兵参加联合国维和。虽然没法单挑大敌,但通过这种合作,它在国际舞台上刷存在感,也让别人有了“动不得”的顾虑,这就是一个小国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智慧。反观美国,走的是另一条路,完全靠自己打拼出来的安全感,建国后一路西扩,土地越攒越多。内战之后加速工业化,很快成了世界一流的制造和科技大国,到了二战,美国凭工业和科技碾压对手,战后顺势成了全球老大。地理上,美国真是老天爷赏饭吃:东有大西洋、西有太平洋,北面是关系稳定的加拿大,南边的墨西哥也构不成军事威胁。天生的防线让它本土几乎免受入侵,加上经济实力,美国有底气把安全牢牢攥在手上。现在的美国,每年军费一掷就是八千多亿美元,占了全球快一半。全世界最大的航母舰队、遍布海外的军事基地、随时能投送力量的空军和导弹系统,让它能在危险靠近之前就吓退对手。不过,军力强也有代价,维持成本惊人,内部政治分裂、贫富差距拉大,外部还有中国、俄罗斯这些大国在不同领域不断逼近。把两国对比一下,套路截然不同:蒙古依仗的是位置和大国之间的平衡,美国靠的是手里的硬实力和全球话语权,前者被动但省力,后者主动且烧钱。未来如果国际格局变动,大国关系一旦失衡,蒙古的“中间地带”优势可能会打折,而美国虽然短期硬实力稳固,但新型战争手段、盟友态度变化,也会给它带来隐忧。无论是地理护身符,还是自己打造的钢铁堡垒,都不能保证一劳永逸的安全。位置能避开炮火,但躲不开经济和环境的冲击;军力能震慑敌人,却治不了内部的矛盾。真正长期的安全感,得靠能随环境变化而调整的综合策略,蒙古和美国的故事告诉我们,安全是动态的,会随着世界局势而起伏。【信息来源:华中师范大学--“第三邻国”:冷战后时代蒙古国的外交政策】
德国闪击苏联的时候,苏联表现极其拉垮,防御力量如同纸片,一碰即溃。当时,苏联也

德国闪击苏联的时候,苏联表现极其拉垮,防御力量如同纸片,一碰即溃。当时,苏联也

德国闪击苏联的时候,苏联表现极其拉垮,防御力量如同纸片,一碰即溃。当时,苏联也充满了绝望的气息,似乎苏联即将灭亡。希特勒对于德军前期表现还是十分满意的,看着德军兵临莫斯科,似乎很快将取得战争的胜利。只是,寒冷的...
美国副防长很无奈的说,美国历史上从来没有遇到过中国这样的对手,不但军事强大,经济

美国副防长很无奈的说,美国历史上从来没有遇到过中国这样的对手,不但军事强大,经济

美国副防长很无奈的说,美国历史上从来没有遇到过中国这样的对手,不但军事强大,经济也强大,可以无限支撑军事中美两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较量,已经成了当下全球关注的焦点。这些年,美国总把中国当成头号战略挑战,五角大楼每年出一份报告,专门盯着北京的军队动向。拿2024年的那份《中国军力报告》来说,它直白地指出中国核弹头数量已经超过600枚,比前一年又多了100来个,这速度让华盛顿的官员们直挠头。不是说中国突然就变身超级强国了,而是这些年积累下来的工业底子和经济实力,让军队建设像开了挂一样稳扎稳打。国防预算这块,中国每年花的钱占GDP的比例也就1.7%左右,连续28年都在涨,但从来没挤压到老百姓的生活。反观美国,军费占GDP超3.5%,光是2024年就砸了8000多亿美元进去,可还是觉得捉襟见肘。为什么?因为供应链太散,造个航母得全国42个州的企业搭把手,效率低得让人叹气。这种差距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早在2010年代,美国就开始在亚太地区加码军事部署,派航母群巡航南海,联合盟友搞演习,目的就是围堵中国在东海和南海的动作。中国这边也没闲着,海军舰艇从300多艘涨到370艘,空军换上新一批战斗机,导弹系统也日新月异。报告里提到,中国到2025年海军舰艇总数要冲到395艘,这不光是数字堆砌,更是实打实的作战能力提升。核力量的扩张尤其扎眼,从2022年的400枚战头,到现在600多枚,全是靠新导弹发射井和潜艇部队的支撑。这些变化让美国决策层意识到,单纯比拼军费大小已经不管用了,中国经济体量大,制造业齐全,能让每一分钱都发挥最大作用。美国副防长凯瑟琳·希克斯卸任前,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一场演讲里,吐露了心声。她直说,美国历史上头一遭碰到中国这样的对手,军事上硬邦邦,经济上还像个永动机,能源源不断地喂养军队建设。这话听着有点无奈,但实情就是如此。希克斯强调,中国不是冷战时期的苏联,那时候苏联军工吃掉太多资源,最后经济崩盘。中国不一样,军费控制得死死的,没让民生跟着遭罪。苏联当年把大把钱砸进坦克和导弹,结果老百姓日子过得紧巴巴。中国则靠全产业链优势,造船厂在东部沿海一字排开,从设计图纸到下水试航,全程自给自足。美国想跟上,得跨州协调供应商,动不动就延误,成本还水涨船高。这不光是技术问题,更是整个国家机器运转方式的差异。美国的战略思维还停留在上世纪的套路里,总觉得靠航母对轰就能占上风。可现代战争早变了样,数据、AI、卫星这些玩意儿成了关键。中国在这些领域下手快,2024年发射的卫星数量就逼近美国,军事决策用AI辅助,速度和精度都上了一个台阶。希克斯在演讲中列了四个教训,第一是得专注优先事项,别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第二是投资创新,别让中国抄了后路;第三是拉紧盟友圈子,共同分担压力;第四是保持威慑,但别瞎挑事儿引发冲突。她特别点出,中国工业产能太猛了,美国公开军事投资时得小心,因为北京跟进能力强得吓人。经济这块儿,更是让美国头疼的根源。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41个大类的国家,制造业占世界比重近30%,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不管是造导弹还是建潜艇,原材料、零部件全在自家后院,不用求人。美国呢?供应链全球化,疫情一闹就乱套,芯片短缺、钢材涨价,军工项目一拖再拖。希克斯的话里透着股子现实主义,她说美国的目标不是去胁迫中国,而是用实力换和平。可这实力从哪儿来?得靠重振工业基础,加大对AI和无人系统的投入。中国海军的扩张就是个例子,到2030年,舰艇总数预计超435艘,包括更多核动力航母和两栖攻击舰,这不光是数量游戏,更是投射力的全面升级。空军H-20隐形轰炸机也快服役了,能从本土直击远洋目标,美国的B-21项目还在测试阶段,进度明显落后。这种军事经济的双轮驱动,让中国在战略竞争中占了先机。报告显示,中国所有400多枚洲际导弹都能打到美国本土,潜艇部队的JL-3导弹从黄海就能威胁西海岸。美国得分散部署力量,搞“步调威胁”概念,就是时刻盯着中国的发展步调,抢先一步。可话说回来,这事儿挺棘手的,因为中国经济增速稳,出口全球,外汇储备堆成山,能轻松支撑军费增长。相比之下,美国债务高企,国会预算辩论年年撕破脸,军费拨款总被民生项目抢戏。长远看,这种竞争会持续下去。美国得在创新上发力,比如卫星网络和网络战能力,可中国也在追,2024年AI军事应用就让决策更快了。希克斯的告诫挺有道理,别把中国当苏联,那样只会自讨没趣。两国实力对比,本来就不是零和游戏,但军事经济双强,让北京在谈判桌上更有底气。说到底,美国得调整心态,专注自家事儿,别总盯着对手的快步走。毕竟,全球稳定靠大家,单方面对抗只会两败俱伤。
波兰人为什么会那么敌视俄罗斯呢?因为在波兰有这样一句俗语:“被德国占领,我们失去

波兰人为什么会那么敌视俄罗斯呢?因为在波兰有这样一句俗语:“被德国占领,我们失去

波兰人为什么会那么敌视俄罗斯呢?因为在波兰有这样一句俗语:“被德国占领,我们失去的只是土地。而被俄罗斯占领,我们失去的还有灵魂。”波兰和俄罗斯这两个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可不是近几年才有的事儿,往前数几百年,就能找到一堆让波兰人心里不是滋味的过往。就拿18世纪来说,当时的波兰立陶宛联邦还挺强盛,可俄罗斯、普鲁士和奥地利三个国家,愣是先后三次联手把波兰的国土给瓜分了。根据史料记载,1772年第一次瓜分的时候,俄罗斯就占了波兰大约9.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差不多是当时波兰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这还不算完,1793年和1795年的两次瓜分,直接让波兰从欧洲的地图上消失了整整123年。在这一百多年里,俄罗斯对波兰地区实行了严格的文化和语言压制,禁止波兰人使用自己的语言,销毁波兰的历史文献,试图从根上抹去波兰的民族文化。对于波兰人来说,这不仅仅是国土的丢失,更是民族灵魂被践踏的痛苦记忆,这种伤痛一代代传下来,成了两国关系中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疤。到了20世纪,波兰又一次因为俄罗斯(当时的苏联)遭受了沉重打击。1939年9月,纳粹德国入侵波兰,而就在半个月后,苏联也出兵占领了波兰的东部地区,根据后来解密的档案显示,当时苏联占领区的面积达到了20多万平方公里,超过了波兰当时国土面积的一半。更让波兰人无法接受的是1940年的卡廷惨案,苏联军队在卡廷森林等地秘密处决了大约2.2万名波兰军官、知识分子和精英人士。这起惨案在当时被苏联掩盖,直到1990年才正式承认。对于波兰来说,这不仅仅是大量生命的逝去,更是对整个民族精英阶层的毁灭性打击,很多波兰家庭都因为这起惨案失去了亲人,这种仇恨深深烙印在波兰人的心里。二战结束后,波兰虽然重新建国,但却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之下,实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波兰的经济、政治和外交都受到苏联的严密控制,这种被控制的状态一直持续到1989年东欧剧变。在这四十多年里,波兰人多次尝试反抗苏联的控制,比如1956年的波兹南事件和1980年的团结工会运动,但都遭到了苏联的压制,这些反抗失败的经历,进一步加深了波兰人对俄罗斯的敌视。如今,虽然冷战已经结束多年,但波兰对俄罗斯的敌视态度并没有因此缓和。从现实层面来看,波兰担心俄罗斯的军事力量会对自己的安全构成威胁。根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数据,俄罗斯的军费开支常年位居世界前列,2024年的军费预算达到了大约860亿美元,拥有庞大的核武库和先进的常规武器装备。此外,在能源问题上,波兰也一直试图摆脱对俄罗斯的依赖。过去,波兰的能源供应高度依赖俄罗斯,尤其是天然气,最高的时候俄罗斯天然气占波兰天然气进口量的80%以上。但随着俄乌冲突的爆发,波兰担心俄罗斯会利用能源作为武器来施压,于是加快了能源多元化的步伐,通过建设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加强与挪威、美国等国家的能源合作,到2024年,波兰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占比已经下降到了不足5%。其实,波兰和俄罗斯之间的恩怨情仇,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考量,想要彻底化解这种敌视态度,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那么,你觉得要想改善波兰和俄罗斯之间的关系,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呢?大家可以在评论区说说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