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澳大利亚启动“蜣螂计划”,用400美元,从中国买了1500只屎壳郎,
1965年,澳大利亚启动“蜣螂计划”,用400美元,从中国买了1500只屎壳郎,放到大草原上去吃屎!六十年代初,澳洲畜牧业像坐火箭一样窜起来,牛羊总数一下破了两亿头。这些家伙每天拉出超过一亿公斤的粪便,堆在平原上层层叠叠。粪块挡住阳光,草地大片大片萎缩,面积直奔数千公顷。苍蝇在这些潮湿粪堆里疯狂繁殖,每公顷密度冲到数十万只。它们到处飞,叮咬工人和牲畜,还带病菌四处传。牧民们戴帽子挥手赶苍蝇,空气里全是臭味,小孩户外玩都得不停拍打身体。澳洲本土有四百多种粪虫,可它们只搞定袋鼠或考拉的干粪,对牛羊黏湿的粪团完全不感兴趣。虫子爬过去直接绕道,问题扔给人类自己扛。CSIRO一看不行,1965年就正式搞起引进方案,叫蜣螂计划。团队摊开地图,瞄准气候相似的区域。视线落到亚洲,发现那边的品种超匹配:能把粪块捏成球,推进土里,每只处理量顶得上自己体重十倍,还耐冷耐热,一年四季不歇工。谈判靠书信和电报来回扯,澳洲这边联系供应商,聊数量和怎么运。敲定1500只,总共四百美元,每只还不到三毛钱。虫子塞进透气箱,从东方码头出发。船过大洋,船员定时查湿度,防着路上出事。到了澳洲港口,箱子一开,虫子伸触须适应空气。研究者戴手套,移到临时盒检查活力。投放点挑在昆士兰州草原,团队开车过去。博尔内米萨弯腰捡粪块,教怎么观察。助手开箱,虫子爬出来直奔粪堆。前肢刨土推球,部分虫子还合作滚向坑里挖洞埋。虫群散开几百米,牧场主边上站着抹汗,看着它们干活。几周下来,粪堆就小了,土壤开始吸营养。引进不光这一批,博尔内米萨带队跑32个国家挑虫。在南非草原,手持网兜抓活跃的家伙,虫子在粪上滚来滚去,团队蹲地记数据。法国实验室养欧洲品种,测适应性。亚洲虫种像从斯里兰卡经夏威夷的那些,也拉进来考虑。每批到手后,放隔离区看情况。虫子在容器里推小粪球,秀效率。释放扩到北部,从布鲁姆到汤斯维尔,扔出几万只。车颠土路,助手开笼,虫子涌出钻粪刨通道。苍蝇慢慢少,牧民见草地绿回来,土壤松了根深了。项目不停监测,调品种。虫子适应干湿季,一直活跃。1967年,南非普利托利亚设站,团队挖土收虫卵。虫子热带太阳下推球入穴。运回澳洲,扔夏季雨区。欧洲虫从蒙彼利埃抓,适合凉爽地。助手田间网捕,箱子空运。亚洲元素混进去,原生地接近东方。每只虫处理粪量大,牧场卫生好转。计划推生物控制,避开化学药。虫子埋粪,少寄生虫。牲畜健康上台阶,产量跟着涨。团队用陷阱抓样本,跟踪分布。虫子土里筑巢产卵,继续繁衍。几年内粪堆退,草丛密空气清。牧民省驱虫钱,专心放牧。引进得小心,防生态乱。每种虫检疫,确认没害。实验室控环境繁殖,助手喂粪料看成长。释放后定期查,建立种群。有些品种像Onthophagusgazella,扩散快。它们滚球入土,动作利索。项目拉多方钱,支持下去。整体上,这计划直击畜牧废物痛点。虫子成生态骨干,稳住平衡。计划拉长到其他品种,但东方来的还是主力。几年后,草地粪量砍掉八成,牧草产出多三成,苍蝇密度对半砍。环境缓过来,牲畜状态稳。博尔内米萨管投放,记扩展数据,到1985年收尾。1983年他从CSIRO走人,住霍巴特。2014年4月10日,他没了。引进虫融进本地,平衡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