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55p1336

渝农商行半年报:规模效益双增“三种新动能”构建现代化农商行生态

在业绩稳步提升的同时,渝农商行的市场排名亦实现稳步提升,A股纳入沪深300指数,H股纳入MSCI指数,排名英国《银行家》全球银行第112位、较上年末提升7位,创历史新高,居全国农商行和西部银行首位。

2025年上半年,渝农商行交出了一份“稳健增长与质量提升并行”的期中答卷。

报告显示,本期实现营业收入147.41亿元,同比增加0.68亿元,增幅0.46%;净利润78.47亿元,同比增加2.86亿元,增幅3.79%;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76.99亿元,同比增加3.41亿元,增幅4.63%。

值得关注的是,在业绩稳步提升的同时,渝农商行的市场排名亦实现稳步提升,A股纳入沪深300指数,H股纳入MSCI指数,排名英国《银行家》全球银行第112位、较上年末提升7位,创历史新高,居全国农商行和西部银行首位。

规模效益双增,资产质量持续优化

渝农商行2025年上半年业绩呈现“规模稳增、效益提升、质量优化”的良好态势。

报告期内,渝农商行资产总额16,301.3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51.89亿元,存款余额10,251.9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32.49亿元,贷款余额7,652.4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09.72亿元。贷款质量、成本管控持续优化,不良贷款率1.17%、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15.11%、拨备覆盖率355.58%,具备较强的风险抵补能力。

尽管面临市场利率环境挑战,银行仍实现量、价、结构均衡发展,净息差收窄幅度有所改善,较上年度下降1BP为1.60%。

业务结构优化成效同样显著。银行聚焦涉农、科技、绿色信贷等战略领域加大投放力度,服务地方经济向上向好。一方面保持“农村领跑”优势,形成“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家家有账户”的庞大网络布局。另一方面,加快“城市赶超”步伐。高效服务“两重”“两新”,支持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及市级重点项目159个、贷款余额268.22亿元,陆海新通道融资余额587.2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1.69亿元。此外渝农商行上半年压降票据152亿元,贷款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种新动能”驱动,构建现代化农商行生态

面对传统业务增长瓶颈,渝农商行以“三种新动能”为核心引擎推进战略转型,通过数字驱动、产业链动、场景圈动的深度协同,重塑核心竞争力,加速向“科技型、产业型、生态型”现代化农商行演进。这一转型不仅破解了传统业务模式的局限,更通过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度绑定,实现了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的共生共荣。

在数字驱动领域,智能风控体系建设成为转型的关键突破口。通过实施智能风控三年规划,渝农商行打造了覆盖全业务流程的风险数据集市,整合内外部数据资源,实现了风险识别、预警、处置的全流程智能化。

产业链动方面,转变思维、整合资源,建立产业知识图谱和产业大脑,勾画“产业地图”,整合“信贷+投行+供应链金融+零售客户服务方案+产业资源整合赋能服务”等产品矩阵,形成“单点深耕、链式延伸”的批量式获客模式。截至2025年6月末,全行推出“云阳面业”“中药材”“三峡柑橘”“生猪养殖”等52个特色化、标准化、专属化金融服务方案,持续推动特色产业金融服务扩面增量。

场景圈动则标志着服务模式从“金融服务”向“生态运营”的质变。在“国补”场景中,渝农商行对接政府补贴资金发放系统,实现补贴申请、审批、到账的全流程线上化,惠及农户及小微企业超1.2万户;“文旅”场景下,针对区域特色旅游资源推出“文旅e贷”“民宿经营贷”,并嵌入门票预订、消费分期等非金融服务。尤其在养老金融领域,该行构建了“金融+健康+社区”的养老生态,整合养老金代发、健康管理、社区服务等资源,服务老年客户超8万户。

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从传统业务到创新驱动,渝农商行上半年的发展实践印证了区域性银行在战略转型中的韧性与潜力。下一阶段,渝农商行表示,将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线,深入构建数字驱动、产业链动、场景圈动“三种新动能”,全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打造科技型、产业型和生态型的世界一流现代化农村商业银行。